专家披露区块链投资火爆背后风险 监管存真空地带——新华网——湖南
丁元吉传记
□ 徐 苏
镇江丁氏家族源远流长,是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名门望族。丁氏家族发迹于北宋,占籍镇江丹徒后,支系衍增、族丁兴旺,传承有为、人才辈出,读书求学和科举为官者不绝。他们世代以儒为业,以读书为荣,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,族里的进士、举人不乏,许多人著书立说,修身养性,成为知名的学者。其中族人丁元吉,是明代族人读书成才的典范。
易洞先生丁元吉
丁元吉(1427-1491),明代文学家。字无咎,人称“易洞先生”。丹徒人。他的父亲丁宁,考中过举人,做过建宁右卫经历这样的小官。因饥荒连年,弃官家居,所以家庭十分贫困。但这些并没有改变丁元吉喜欢读书的习惯,他精研《易》理,将自己的居所名为“易洞”。为了生计,他放弃了科举业,未弱冠即教授乡里,并以谆谆善教、学行高古而受到生徒的敬重。为人宽厚仁爱,才思宏远,他的诗词古文都很好,对史学也做过研究,喜欢考古论事,又精通医学,在地方上是一个难得的人才。
后来镇江官府慕其学问深,人品好,聘请他编纂《成化镇江府志》。从现存的《万历镇江府志》中,我们找到了丁元吉为《成化镇江府志》撰写的序,知道此志“实创于易洞,而正德、万历诸志因之”,是一部对后世有影响的镇江府志。丁元吉为编好这部方志,花费了大量心血。他曾借住于寿丘山寺庙中的僧舍中,查看了历代的旧方志,考证了其中史志、图经、传记、文集部分,又调阅了各种碑帖碑记,走访了许多当地学者,制定了方志的范例纲目,繁者删简,缺者补之,伪者正之,分门别类,多加精校,完成了此志的文稿。
通过丁元吉为《成化镇江府志》撰写的序言,我们也能了解到他的古文功底和深厚考辨能力。如对于元《至顺镇江志》的作者,清代大学士阮元在其上奏《四库未收书目》时,尚称“此书不著撰人姓名”。而在丁元吉《成化镇江府志》的旧序中有云:“胜国俞用中《至顺志》例加精密,”已经认定《至顺镇江志》的作者为俞希鲁。后来,人们从《金坛县志》中俞希鲁所撰的《许段桥记》一文中,其中赞叹许、段二公廉让美德后,有这样一段话:“余尝忝修郡乘,虽尧塘有桥,而其时有司苟具文书,弗克载二公事,以光简册,惜也!”文中的“余尝忝修郡乘”,也证明了俞希鲁撰修《至顺志》的事实。
镇江知府林一鹗欲推荐丁元吉出来做官,以不愿做官而辞。他著述甚富,“何传称所著书百四十五卷,文集六十四卷,合之盖二百有九卷,而邑志仅称著百四十卷,疏矣。《千倾堂书目》载丁元吉文集六十四卷,《明史艺文志》同。”此外,他还著有《陆右丞蹈海录》一卷补一卷。
明代礼部尚书倪岳的诗以七言见长,深厚雄健,文章浩瀚流转,不屑为追章琢句,而气韵自成。他对丁元吉非常敬重。其《易洞为京口丁无咎赋》云:铁瓮城西小洞迂,碧窗深阒称吾儒。心从天地穷三画,道向羲文究两图。点罢尚惊秋露滴,读残真爱晚风呼。丁宽旧学今谁继,刚见临池凤有雏。赞美了易洞先生的才学深厚。同时,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,可以考知:丁氏所居之洞在城西即今所谓观音洞,说明了西津渡亦是当时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场所。 明代名臣、诗人、散文家、书法家吴宽很敬重丁元吉,在他撰写的《丁易洞象赞》中称之“清修苦节,博雅多闻”。在镇江安居的明代宰相杨一清为丁元吉弟子韦秋山诗集写序时,也称赞易洞先生的为人和博学。他说:“予成化初,侨居镇江。得丁易洞先生,隐居教授,名能诗,根极理致而格,固宋元家也。”
何洯(1620-1696),字雍南,江苏镇江人。清初著名诗人。家有晴江阁,人称晴江先生。父亲是明朝遗老,临终嘱咐他不要做清朝的官。所以他一生不应科举。何洯交游甚广,诗和文都名重一时。后来与程世英并称为"京口二家"。何洯对前朝学者丁元吉的为人很佩服,多方收集资料后撰写了《易洞先生传》,称之“博学,尤深于易,年逾三十,弟子日益众,皆能达其才成就之。以是游其门者率多为名士,四方成为易洞先生。与岭南陈白沙友善,白沙爱敬之,尝移书与论学。易洞性坦和,时时遨游山水间,喜吟咏,谈养生,治疾之方更于人多所裨益。”
丁元吉的得意门生
丁元吉的儿子丁玑(1457-1503),字玉夫,号朴斋。明代理学名臣,丹徒人。他“幼服庭训,毅然以兴起斯文为己任”,继承了父亲的才学,热衷于读书著书,并通过科举进入了仕途。成化十四年(1478)他考中进士,授中书舍人。曾上奏数千言,论治道本末,时政得失。历任广东按察副使、提学副使、四川按察使等。丁玑对经学有兴趣,读过许多经学方面的著作,也通诗文,喜吟诵,著有作品十多卷。明代宰相靳贵对其为人非常敬重,称之“天资甚异,力学甚强,任道甚勇,制行甚方,涵养甚粹,德行甚良,志向甚古,闻道甚光,如玉斯润,如金斯刚。”明代名臣吴宽也和他结为忘年交,对他深厚的理学素养表示敬佩。
明代宰相靳贵对丁元吉非常敬重,曾从学于他的门下。他在《上易洞先生书》中说:“昔程夫子入关,而关中学者多所裁正。先生此行,广信之士当必有登龙门而醉德、坐春风而豹变者矣!第吾党、吾徒无所考德问业,不无私恨于中耳。”当他听说丁元吉返回的消息,兴奋不已,“润人闻车从将还,不胜喜慰,夏五之时,想再可侍左右矣!”后来,丁元吉去世时,他专门写了《哭丁易洞先生》的诗,诗中有“华岳中峰一夕摧,南徐衿佩更谁依。行藏空载伊川易,笑语宁闻坡老诗”的句子,表达了对先生的怀念之情。
靳贵,字充遂,号戒庵,江苏丹徒人,先世由庐州(今安徽合肥)迁京口。《光绪丹徒县志》卷二十六·人物三·名贤二记载:“靳贵,字充道。举乡试第一、会试第二、廷试第三人及第,授翰林院编修,选东宫讲官,历左中允谕德、太常寺少卿兼侍读、礼部侍郎、掌翰林院事。”大宦官刘瑾把持朝政时,曾向靳贵咨询过朝政要事,让靳贵配合他密书京官的奏章进呈朝廷之上,以打击不听话的京官,靳贵为人正直,没有听从刘瑾的意见,从此刘瑾忌恨靳贵,寻机报复。后来刘瑾挑出《会典》中的一些小毛病,将一些翰林学士贬官降职,靳贵也受到牵连,被降为光禄卿。也许是武宗的眷顾,不久,靳贵又官复原职,改任吏部右侍郎兼学士,后又晋升为礼部尚书,文渊阁大学士,参预朝政,加太子太保,武英殿大学士。
靳贵为官期间,坚持读书和个人修养。平时心地清静,沉默少言。在内阁朝政议事上,申奏列举有条有理,深受朝中官员的敬重。他多次主持科举考试,提倡典雅,反对浮华文风。居家俭约,曾作《师俭堂》已示子孙。他病逝后。朝廷为之辍朝,赐祭葬如制,赠太傅,谥文僖。著有《戒庵文集》二十卷。武宗南巡,曾亲临其南门大街的家中,为他写了纪念诗文。
韦椿是从学于丁元吉门下的又一个高徒,字大年,号秋山,丹徒人。他少年聪慧,长大后更是博览群籍,生性清净,交友谨慎。那时丁元吉是其父之友,博学多才,因而让韦椿拜之门下。在丁元吉的精心培育下,他继承了易洞先生多才多艺的本领,“兼综六经诸子史,尤习读易”。因身体多病的原因,放弃了举子业。他的才学闻名乡里, “诗有陶韦风画,得苏黄笔意”。受到了杨一清、靳贵等名家的敬重。杨一清曾亲自为《韦秋山诗集》作序,序中说:“弘治间,得易洞弟子韦秋山,诗名尤著,深沉蕴藉,成一家言。乡人士从之学诗者甚众。”明代弘治间,镇江知府熊佑、王守忠慕其名,欲向朝廷推荐为官,均被他婉言谢绝。他“学于易洞最有名”,曾花费了不少工夫对易洞先生的文章进行整理,编成了《易洞先生文集》并刻印行世。
钱屋舟医官也是易洞先生的高徒,“其为人尤高洁,著有《屋舟诗草》”, 靳贵为之撰写了序言,又称赞他“得易洞之心传”。钱屋舟生于镇江的一个医学世家,据《钱氏宗谱》中说:自钱臻为元太医院医士后,其后代从事于医学的子孙中,为医官医士者有七十余人,可谓盛矣。官声和医术都闻名于朝,他与许多著名的文人和官员都结为好友。他与杨一清关系密切,两人虽然宦游各地,书信致文不断,杨一清曾题扇寄赠钱屋舟,“人将舟作屋,公以屋为舟。吾身一天地,踪迹任沉浮”。又有《梦与屋舟翁夜话丁卯桥山庄》“不见屋舟三四载,一枕分明梦见之。二老白头今夕话,万松明月此楼诗。” 明代著名诗人、文学家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、正德年间,与李梦阳、何景明、徐祯卿并称“弘治四杰”。后来又加上康海、王九思、王廷相,合称为明代文学“前七子”。他和钱屋舟来往密切,诗歌唱酬。其《送钱屋舟医官归京口次韵》云:“跨鹤来从碧海东,水楼风雨一尊同。谁言彭祖无千岁,自信淮王有八公。医国久传三世业,活人时奏十全功。中年颇觉朱颜少,愿把金丹托便鸿。”
曾师易洞先生门下的还有冉晦之,《丹徒里乘》中说,晦之盖以儒而隐于医,尝师易洞。同门的靳贵与之交情深厚,有寄冉晦之书曰:“闻说悬壶客,壶中日月闲。菊香封寿酒,花暖护慈颜。庆泽中泠水,遐龄北固山。春风还解事,助尔舞斑斓。”又有冉晦之书曰:“某之于晦之,幸生同邻比又同受学于易洞先生之门,气味又同晦之不我鄙夷,尝与引为而同进于古道,是虽有不同焉者鲜矣。”
责任编辑:阿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