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力科技(股票代码833701)新三板上市最新公告列表
文/徐庭国
在农村,现在五十岁以上的人,大多做过一件事,拾麦穗,拾稻谷。拾麦穗只发生在芒种前后的一星期左右,而拾稻谷的时间往往在当年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,时间相对长一些。
俗话说,拾麦穗做烧饼——白捡又净赚。上世纪80年代前,每年的夏秋两季,夏季割麦子,秋季割稻子,农村都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观,村村户户,老人小孩都会到收割完的麦田,稻田去捡拾遗漏下来的麦穗、稻谷,以弥补粮食的缺口,强壮的男女劳动力要上工挣工分,是没有时间捡拾麦、谷的,而住在城市,集镇的一些没田没地,又闲着没事干的城里老人,也会三三两两来到乡下,捡拾麦、谷。
六月六,小麦熟,芒种到,无老少。老人言:麦要抢,稻要养。听老辈人说,麦发芽一层壳,稻发芽一只角。也就是说,麦子一旦抢收不及时,因雨发芽,就只剩麦壳了,而稻谷即使因雨发芽,也仅仅损失稻谷发芽的一个角。这种说法,是有一定的道理的。
黄鹂早起报农忙,南风吹起小麦黄,提镰早起下田去,青壮劳力在南岗。每到芒种前后,正是小麦收割季,能干活的全下田了。80年代前,还是生产队、大集体制,没有分田到户大包干,所有乡镇企业全部停产支农,学校三年级以上也放假,叫放“忙假”,假期一般是5到10天。农村小孩放忙假,能帮父母干很多家务活,烧水煮饭,喂猪放牛,送水送饭到田间地头,像极了战争年代支前民工,承担着大量的后勤工作。当然,他们还有一项重要任务,就是利用剩余时间捡拾麦、谷,16岁以上的,根据个人的体能身高,就可以在生产队上工,享受半劳力,即大人一个工挣10分,半劳力就可以挣5分。这些事,我小时候全亲身经历过。
“右手秉遗穗,左臂悬敝筐”。但凡拾麦、谷的人,都要提一只篮子,用于盛放麦、谷。篮子很旧很破,很多篮子用红的、黄的、白的、黑的等各种颜色,粗细不一的塑料绳织了又织,绑了又绑,以至于改变了篮子的原色。就是这样的竹篮子、菜篮子,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,有的人是祖孙共用一只,有的人是兄弟姐妹共用一只。我经常是用化肥口袋,在口袋开口处绞一个洞,用绳子穿过洞,往腰间一扎,断了头的麦谷就放在袋子里,有秸秆相连的麦谷就抓在手上,当手抓不下时,用绳子将捡拾的麦谷一扎,放在自己肉眼可及的范围内,或夹在左腋下。拾麦穗往往需要配一小扎精选的稻草或塑料绳,用来绑扎捡拾的麦穗,因为麦秆枯燥易断,本身不能作绳用,而拾稻谷往往就地取材,稻草就是很好的绳子。
麦收季节,正遇着初夏,因为要抢晴天,防雨天,所以人们天不亮就上工下田割麦子了。一大早割麦子有个好处,麦子沾了露水,麦秆不脆不易折断。在朦朦胧胧的晨曦中,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,挥镰割麦,每割一把麦,都要叩一个头,一粒粮一百个头,一点不诳言,偶尔抬一下头,擦一下汗水,等到天亮,整片的麦田都已割好,然后收工干其他农活。等到八点钟左右,太阳一晒,露水全蒸发了,开始下田挑麦子上打谷场。这是个纯体力活,但凡有一丁点偷懒省力,麦子是上不了场的。我们老家属丘陵地区,打谷场往往都在山上或地势相对较高处,而麦田在低处,大人们挑着上百斤的麦子,排成一队挨个上山,号子声连成一片,场面壮观,力气小一点的女人们,只能站在半山腰换个肩,打个站,再继续爬,后面的人只好站着等,农村土路,路窄,挑着麦子,后面有力气的想超是超不过去,力气大点的,用担子的头顶住前面挑担人的尾,推着前面人走,这时候,早已等在半山腰上的孩子们,派上了用场,纷纷托住妈妈的腰或者屁股,拼命往上推,一直把妈妈们推到谷场上,然后孩子们又折返到半山腰,等妈妈下趟挑担上山。足蒸暑气土,背灼炎天光,力尽不知热,但惜夏日长。要想颗粒归仓,真正是汗滴禾下土,粒粒皆辛苦啊!
麦要抢,稻要养,还有另外一层意思,麦子收割完后,接着就是插秧,所以要赶着时间点把田腾空,耕田,清沟,打坝,筑埂,这个季节,雨季即将来临,将要进入黄梅天,一场大雨过后,田里的水量足够插秧用,省去了多少抽水灌田的费用。而稻谷多养一天,谷米成色越饱满,稻谷收完后是种小麦,栽油菜,冬季时间相对种田人比较宽松,也不接着让田。耕牛到田头还得拐弯松笼头,种田人也可以稍事休整一下。
田里麦子、稻谷挑完后,才允许下田拾麦穗、稻谷。这是规矩,老队长也会时常在田头地尾转悠,看谁敢先下田捡拾。没挑完前,小孩们就跟在挑担子的人后面,捡散落下来的麦、谷。田里清空了,拾麦人一拥而上,先快速往前边走边捡,然后再闷着头,东张西望,捡拾第二第三遍,一直到所有麦、谷田收割结束,这一年的拾麦、谷任务也随之告一段落。
捡拾好的麦谷就堆在家里,到晚上夜深人静时,由妈妈负责处理。一般麦穗是妈妈一人揉,妈妈面前放只木盆,盆上架只搓板,将麦穗放在搓板上,像洗衣服一样来回搓几下,金黄的,颗粒饱满的麦子就脱落下来,扬净晒干。拾来的稻谷往往全家人都帮着刮。这是个纯手工活,有时刮的时间长了,右手三指的皮肤被磨破了,会出血,就借助两只筷子刮。
每年夏秋两季,仅我们兄妹四人,就可以捡拾麦谷三四百斤,部分弥补了家中口粮的不足,大家不偷不抢,也确保了粮食颗粒归仓,这确实是个好传统,也给我们这些过来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。到了80年初期,农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大包干,各自种各家的田。而那种拾遗补缺,艰苦朴素的经历,也成了我们忠厚持家的优良传承!
责任编辑:阿君